近年來,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類案件頻發。很多案件中,受害人被“低門檻、高回報、零風險”這些非法集資常見的“承諾”所蒙蔽,將所有的存款、養老積蓄投進去,結果卻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為提高廣大群眾防范非法集資能力,昌平檢察院以案釋法,幫助大家遠離非法集資,保護好自己手中的“錢袋子”。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解凍資產是陷阱
你聽說過嗎?不法分子編造了這樣一個說法:因為歷史、戰爭等種種原因,至今寄存在海外的民族資產價值是個天文數字。目前,國家多個部門正在通過各種項目及基金會籌集資金解凍這筆民族資產,只要交少數會費,一旦民族資產回國到賬,每位會員就可以得到高昂的回報。
自2016年起,陳某某引進了“民族資產解凍項目”,并組建了以其本人為會長的管理組織。截至案發,該組織已組建了3700余個微信群組,參與群眾數十萬人。上游的詐騙人員將虛假的國務院批復、中華民族資產解凍管理委員會等文件材料發送至陳某某處,由陳某某等人再將以上虛假文件在微信群內公開發布,承諾微信成員投入極少的資金,可在日后收獲巨額的回報。
期間,陳某某共吸收會員資金一億三千余萬元。最終,其行為被法院判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這里須注意凡是自稱“民族資產解凍”的項目皆為騙局,大家要增強防范意識,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堅決做到不聽、不信、不參與、不轉賬。
傳銷組織“外衣”多
擦亮雙眼是關鍵
“入會交點錢,拉人進來就給你回報。”馮某某苦于最近沒有合適的投資途徑,偶然間得知,山東某公司業務特別好,涉足山泉水、酒店等多行業,在昌平還設有分支機構。工作人員宣傳,只要投資2萬元,并繼續發展下線,發展到一定程度公司就會獎勵其一輛車。如果一年內沒有進展,2萬元會如數退還。馮某某毫不猶豫就投了錢。但下線發展并不順利,一年后,馮某某再去該公司要求退款時,卻發現人早已沒了蹤影。后經公安機關偵查,一起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案件總算浮出了水面。
原來,2015年8月起,被告人梁某某就將該公司的傳銷模式引入昌平,并大肆開展宣講、發展會員、收取會費。截至案發前,該組織層級已達到3級以上,參與人員達70余人。近年來,傳銷組織總是披上形形色色的外衣,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但其實質仍然是授課、繳費、發展下線,并通過下線獲得回報。老百姓如遇到收入門費、拉下線就要保持高度警惕,以防陷入不法分子的套路。
“樹立牢固的風險防范意識,適當主動去學習一些法律法規和金融知識,是有效避免上當受騙的主要辦法。大家要懂得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珍惜自己的血汗錢,保衛父母的養老錢,守住子女的讀書錢。”昌平檢察院檢察官周麗娜提醒道。(穆曉旭 孫靜)